第一個是美聯儲果然打算重設降息路徑,但是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語境出人意料地溫和," />
悲極生樂。在市場沉浸在美國經濟過熱、降息無望的沮喪之中時,上周爆出了兩個驚喜。
第一個是美聯儲果然打算重設降息路徑,但是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語境出人意料地溫和,還減少了抽取流動性的規模。
第二個是美國非農就業增長大幅放緩。就業數據發布后,掉期市場重新燃起了今年兩次降息的希望,首次降息在9月出現的概率是50:50,11月則接近100%。
應對這兩個驚喜,債市兩度大漲,兩年期國債收益率在一周內下行了近20點。美股引領全球股市上漲,香港恒生指數漲勢尤其兇猛。
資金對利率走勢持更積極態度,美元匯率隨即回落。美元對日元匯率一度逼近160關口,但很快被疑似政府干預擊潰,收153。中東局勢有緩和的跡象,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大幅回落,貴金屬價格也回落。
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(FOMC)決定暫緩啟動降息程序。這不是將降息時間點順延,而是重新調整對經濟、通脹的看法。用鮑威爾的話說,“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有足夠的信心,讓通脹可持續地走向2%的政策目標”。至于什么時候可以降息,鮑威爾稱自己也不知道。
今年以來,美國通脹一直高于預期,物價治理停滯不前。就業市場依然火爆,并通過工資上漲傳導到服務業價格,形成工資-物價-通脹預期的螺旋上升。無論是通脹還是消費,無論是就業還是增長,經濟數據持續偏離美聯儲(以及市場)的預期,迫使貨幣政策制定者重新評估經濟形勢,政策操作模式從“準備降息”回檔“觀察狀態”。
筆者懷疑,美國通脹達成2%的政策目標十分困難,在不把經濟拖垮之前可能根本達不到。去年通貨膨脹迅速回落,主要是拜供應鏈沖擊和能源價格沖擊消退之福,并非美聯儲收縮性政策之功。美聯儲政策只對國內需求產生抑制作用,但目前就業和消費勢頭依然旺盛,政策尚不足以對國內最終需求產生足夠的降溫效果。
從經濟數據上看,美聯儲沒有降息理由,美國人對生活成本上升的不滿情緒高漲,所以美聯儲按兵不動是適當的選擇,官方立場不再對降息啟動時機作較清晰的暗示也是適當的。這些在FOMC會后聲明以及鮑威爾記者會上,已經表達得很明確了。接下來,鮑威爾話鋒一轉,提出下一個利率動作降息的可能大過加息,同時FOMC決定從6月份開始縮小債券購買規模,把更多的流動性留在系統里。
鮑威爾以溫柔的態度表明延遲降息,做到了必須做的事情,同時安撫了市場的焦慮。資本市場反而松了一口氣,避免了資產價格大動蕩。但是美聯儲確實修改了今年降息的既定方案,回到去年多數時候的觀望態度。
筆者認為今年美國還是會降息的,不過觸發點可能不是經濟數據,而是出于金融穩定考量。高企的利率和陷入困境的商業物業(寫字樓與商場),令中小銀行受到流動性和壞賬的夾擊。美聯儲內部對金融風險問題很擔心,但是無法公開表述出來,就像救火車只有等火警后才能上街。同時美國財政赤字在以瘋狂的速度積聚,通過降息減少政府的利息支出也是美聯儲不可言傳但需考慮的因素。
FOMC這廂剛剛決定推遲啟動降息周期,那邊就業市場就送出了今年第一個偏弱數據點。4月份非農就業新增了17.5萬,大幅低過市場預期的25萬。2月和3月數據也下修了22萬,休閑、酒店、建筑業就業放緩,健康和零售業依然強勁。時薪環比升0.2%,同比3.9%,是2021年中以來最慢的工資上漲。
就業數據向來波動很大,事后修正也很常見,所以一個月的數字可以作參考,但必須要看接下來的兩個數據。美聯儲剛剛重設了利率政策方向,也不會因為這個數據而改變立場。筆者認為17.5萬的新增就業從周期尾段來看,仍然是偏強的,這是一個回歸正常水平的表象,并不足以改變決策者的決策思維。新增就業數據持續回落到10萬以下,才會影響到利率政策。
整體來看,美國商業活動在放慢,消費者信心開始弱過預期,物價上漲開始蠶食實質購買力,家庭儲蓄水平下降、債務上升。筆者堅信,美聯儲接下來的政策動作是降息,不過既然美聯儲已經作出重設路徑的決定,恐怕起碼要等六個月。短期內,有可能事件主導降息,不會有數據主導降息。
日元匯率上周上演了一場羅生門,對美元匯率一度跌近160,之后經歷了兩次疑似政府干預之后回升到153。更有趣的是,日本政府公開要求美國政府不要壓迫日元匯率,而美國財長呼吁日本不干預匯率。
首先,筆者認為這輪日元貶值的主要原因來自美國,是美國通脹數據和利率政策的折射。其次,日元套利交易死灰重燃,市場認為盡管日本脫離了負利率時代,大幅加息的機會很低,美日間利差巨大,借日元成本仍然十分便宜。再次,盡管日本政府和央行屢次發聲,但市場認為日本反對的是日元貶值的速度,而不是貶值的方向。
“便宜日元”是過去十幾年日本當局的一貫立場,也是日本走出通縮困境的支柱政策。在這一點上,日本可謂食髓知味,不肯輕易放棄。弱日元帶起了空前繁榮的旅游業,也粉飾了不少上市公司的盈利助力股市。
然而,暴跌的日元也產生出副作用。日本是能源、原材料、食品進口國,匯率低迷意味著進口成本上漲,加重了物價上升壓力,蠶食了消費者的購買力,也拖累了貿易收支。對于面向內需的企業,一方面成本大漲,另一方面沒有太大加價空間,利潤受壓迫。便宜日元對于海外游客是福音,但是對多數本國消費者來說卻是負擔,威脅著剛萌芽的消費復蘇。
美國需要強美元來支持海外資金購買美元資產,日本需要弱日元來走出通縮心態,所以過去幾年兩國相安無事。但是當日元匯率突然暴貶,日本當局就坐不住了。日本單邊匯率干預,罕有持久成功的案例。要想徹底穩定匯率,日本的經濟基本面需要有結構性的改善,滯留海外的巨額日本資金需要班師回國。這兩點,暫時看不到。
本周重點關注三點:1)英國央行例會,料利率不變,不過暗示降息在望。2)美國密歇根大學消費信心指數,預計進一步走軟。3)中國社會融資規模,可能出現季節性回落。
(作者系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)